当前,欧洲产业结构性断裂现象越来越严重,研究报告显示,欧洲经济备受能源短缺冲击,其严重性远超上世纪两次石油危机。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也是食品价格和生产资料成本不断上升的反映。欧元区通胀率在10月份飙升至创纪录高点,在此“高”压下,欧洲工业正在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化。如何在保证能源供应的同时保持经济竞争力和供应链安全,将是今后几年欧盟各国面临的重大课题。
欧洲产业结构性断裂现象越来越严重,如果持续恶化,可能导致欧洲经济基础整体崩塌,这并非危言耸听。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知名智库慕尼黑经济研究所近期发布的研究报告表明,欧洲经济备受能源短缺冲击,其严重性远超20世纪两次石油危机。目前欧洲天然气批发价格达到一年前的5倍,给大多数产业带来沉重负担。一些高耗能企业生产难以为继,纷纷停产甚至关门大吉。来自化工、钢铁和造纸等能源密集型行业的企业已经减产或完全停产。例如,德国知名的卫生纸制造商Hakle、汽车零部件供应商Dr.Schneider等公司均申请破产。
与此同时,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也是食品价格和生产资料成本不断上升的反映,预计今后半年欧元区通胀率将超过两位数。欧元区通胀率在10月份飙升至10.7%这一创纪录高点。在此“高”压下,欧洲工业正在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化,有的寻求转型,有的被迫转移,更多的则在等待政府救助。
有分析认为,欧洲“去工业化”苗头显现的说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场危机的普遍性。
一是经济前景不佳,衰退风险加大。牛津经济研究院对于欧洲经济前景非常不乐观,认为今年冬天欧洲经济将步入衰退,并持续到明年二季度。随着欧洲央行决心加息以控制通胀,经济增长还将放缓。在经济不景气时,企业投资信心严重不足,就连今年最赚钱的德国汽车公司都相继出台裁员计划。据统计,最近几个月,欧洲政界已拨出超2000亿欧元用于能源援助。德国政府承诺拿出3000亿欧元帮助数百万家庭和企业应对能源价格飙升。这些举措能否挽回投资者信心还是未知数。
二是高成本压得企业喘不过气。市场调查显示,目前欧洲企业面临的能源成本压力非常大,甚至关乎企业生死存亡。能源成本压力直接导致了部分高耗能公司破产倒闭,特别是钢铁、铝、化肥和电力等行业,今年因为高昂的天然气和电力成本支出亏损严重。据报道,欧洲一些主要钢铁厂和化工厂已经停产,共损失65万吨原铝产能,而70%的欧洲化肥工厂已经停产。再以钢铁业为例,目前欧盟国家碳排放价格不断升高,这显然不可持续。9月初,全球第二大钢铁制造商ArcelorMittal宣布将关闭其在德国的两家工厂。如果欧洲钢铁业无法实现“绿色钢铁”,即转向可再生能源,欧洲将彻底失去“欧洲大陆最重要的产业之一”。
三是产业转移已然成风。受困于高启的能源价格和生产资料成本,不少企业已经选择搬迁到低成本地区维持生产。根据德国汽车工业协会9月份的一项调查,85%的汽车制造商认为德国已经越来越缺乏竞争力,主要原因就是能源成本太高且供应不安全;22%的公司希望将投资转移到国外。目前,德国汽车转移生产的首选是匈牙利和捷克等国,并选择从亚洲采购大量汽车零部件以替代本国生产。
四是打乱欧盟绿色战略和产业布局。欧盟提出建设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和汽车电池生产基地,并且成为环境技术的主要出口市场。其依托就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期望风能、太阳能和氢能提供足够的电力。目前,欧盟过于冒进的能源替换政策饱受责难,被认为是造成当前能源供应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更为尴尬的是,如果投资外移,欧洲诸多创新工业园区将泡汤。有消息说,特斯拉决定暂停在柏林建设电池工厂的计划。
不过,德意志银行称,欧洲大型跨国企业在全球遍布生产基地,可以较好地应对当前能源危机和通胀冲击。而一些中小企业拥有独特的专业化技能,应变弹性很大。尽管如此,该行依然认为欧洲的调整过渡期可能会持续两年,欧盟各国应做好充分准备,迎接经济寒冬的到来。
毋庸讳言,相关企业长时间减产停产,并将产能转移到海外,将对欧洲基础产业造成永久伤害,甚至会动摇欧洲经济根基。如何在保证能源供应的同时保持经济竞争力和供应链安全,将是今后几年欧盟各国面临的重大课题。
翁东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