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持续精准发力 中国护航实体经济行稳致远
中新社北京10月17日电 题:持续精准发力 中国护航实体经济行稳致远
作者 刘文文
(相关资料图)
中国正在持续发力稳实体经济。
日前,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大行发布公告,表示将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助力稳定经济大盘。
国有大行“头雁”作用凸显
实体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一直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
根据相关公告,今年前三季度,国有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高效服务实体经济。
总体来说,五大行贷款规模均实现较好增长。截至2022年9月末,建设银行人民币贷款余额近20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工商银行境内人民币贷款余额比上年末净增加2.2万亿元。
农业银行前三季度新增人民币各项贷款2.2万亿元。三季度末,中国银行客户贷款较年初增加1.69万亿元,达到17.41万亿元。交通银行前9个月融资总量超过8000亿元。其中,境内人民币各项贷款较上年末增加6444亿元。
在国有大行“头雁”效应下,2022年前三季度中国新增人民币贷款、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等数据超预期上升。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8.08万亿元,同比多增1.36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7.7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01万亿元。
据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分析,9月社融同比增速10.6%,较8月回升0.1个百分点,结束了自2022年6月以来的持续下行趋势。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2.57万亿元,同比多增7964亿元。
“稳增长政策下国有大行发挥‘头雁’作用,预计10月和四季度大行仍是信贷投放主力,配合各类稳增长政策对社融增长起到支撑。”中泰证券研究所所长、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戴志锋说。
为实体经济精准注入“活水”
今年以来,中国持续发力为实体经济精准注入“活水”。实体经济有效金融供给持续增加,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支持不断加强。
首先,重点领域贷款支持力度不减。截至9月末,国家开发银行今年已发放贷款131亿元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支持了信息技术、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4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7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其次,普惠贷款显著增加。中国银保监会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制造业贷款新增3.7万亿元,增量为去年同期1.8倍。8月末,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56.7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2.1万亿元,同比增长23.3%。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余额6.3万亿元。
此外,绿色信贷增幅明显。截至9月末,建设银行绿色贷款近2.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300亿元,增幅为32%;中国银行绿色信贷较年初增长约36%;工商银行绿色贷款较年初增长约9500亿元,增幅为34%;交通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超6000亿元,较上年末增幅超25%。
戴志锋分析,从国有大行信贷投放结构看,制造业、绿色和普惠贷款较年初增速明显超过总贷款增速,体现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护航“实体经济”未来怎么做?
展望未来,金融系统应如何进一步护航实体经济行稳致远?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要通过进一步优化融资结构和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要确保金融发展不偏离服务人民和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同时充分发挥金融市场机制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说。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蔡之兵表示,加强对实体产业运行规律的深入研究,提高金融服务的针对性至关重要。要瞄准服务对象,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以及关键核心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助推产业结构高质量转型。
“时至今日,实体经济的内涵越发广泛,互联网行业、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程度逐步提高,个性生产、柔性生产、定制生产、快速生产等新型生产方式开始普及,金融体系应紧跟实体经济发展趋势,大规模普及现代信息数据技术,不断提高服务效率。”蔡之兵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