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首创“三微治理”社区工作法。如果说楼栋微整治、空间微改造、景观微更新更侧重硬件、硬实力的话,那么微规约、微课堂、微公益则更侧重软件、软实力。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借力、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从“和睦小家”到“睦邻大家”
充分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
架起楼组“连心桥”
针对楼组设施老化、环境脏乱差等问题,杨浦区坚持居民区党组织“掌舵”不“划桨”,挖掘有热情、有能力的楼组“带头人”,推动每户家庭都“出人”加入楼组自治管理团队,让大家一起坐下来,面对面讨论如何改善楼道环境设施。同时,注重改变以往居民参与多为“动动嘴”的情况,通过推广楼道治理项目资金“众筹”、政府出资与居民自筹相结合等方式,逐步实现居民参与从“有温度”到“有风度”的转变。
构筑社区“同心圆”
针对小区烦心事、窝心事,杨浦区坚持过程取向优先、效率取向次之,推行三轮议事法则,即组先议,让居民的意见建议得到全面展现;小区续议,居民区党组织牵头召开组座谈会,让不同的观点充分交锋、交融,逐步形成统一的意见;“三委”再议,居民区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就落实意见研究形成计划和分工,确保民意有效落地。
针对跨小区公共议题,坚持先“融和”再“交心”,由居民区党组织发起“老少皆宜”的各类活动,再主导建立跨小区议事平台,让居民们在慢慢熟络的基础上,再坐下来,“吵”化坚冰,“吵”热温度,“吵”出共识。
如,江浦路街道五环居民区通过搭建“缘圆议事会”平台,实现了“小小区合并”。针对跨居民区事项,鼓励居民区党组织负责人互换岗位,让“带头人”既有“代入感”,更能当“黏合剂”。五角场街道通过这种机制从“陌邻墙”上开出了“睦邻门”。
睦邻门
杨浦区在架起楼组“连心桥”、构筑社区“同心圆”的过程中,还不断深化社区志愿服务,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通过“微公益”厚植社区公益文化。
从“友情帮助”到“众人拾柴”
明确政府、社会、群众同心同向行动的路径
常驻“外脑”指迷津
2018年起,杨浦区结合社区微治理,率先建立参与式社区规划制度,探索“社区规划师+微治理”的联动机制。社区规划师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理念,指导街道、居民区推行“居民充分参与+社区公共空间精细再设计”更新模式,即更新意向居民提、更新项目共同定、更新过程居民督、更新难题专家解、更新效果居民评、更新长效靠居民,以较低的资金投入实现居民生活环境和城区功能品质的明显改善。社区规划师还每年为街道、居民区工作人员开展专题培训,年培训近1000人次,街道、居民区的能力显著提升,居民参与的热情持续高涨。
社区社会组织“显神通”
杨浦区注重将“好点子”落地与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充分结合起来。一方面,推动社区社会组织深入小区,主动与居民需求对接,提供建议,策划项目;另一方面,街道根据居民区需要,针对性安排社区社会组织参与治理项目,落实好专业支撑。社区社会组织积极投身楼道美化、小区微景观改造等治理项目,不仅打通了从“好点子”到“好结果”的通路,更进一步唤醒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意识。
从“各有各法”到“规约规范”
有力保障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活力
“长效治理”有支撑
杨浦区坚持“建章立制+提炼推广”,进一步深化社区微治理。一方面,明确将引导居民制定和完善居民公约作为治理项目的重要目标,由居民区党组织牵头推进、各方协同支持,确保“落地一个治理项目,健全一套自治机制”,打牢治理常态长效的基础。如,大桥街道明丰苑小区,通过制订规约预收32万元停车改造费用。
另一方面,制定工作导则,明确各类微治理的基本操作流程和各环节的要素,为居民、基层同志提供行动指引。如,工作导则提出,睦邻客厅改造应选好带头人、制定居民公约、组建自治团队;在设计及完善改造方案环节,可采取使用小区维修资金或居民自筹等方式筹集资金;在实施改造环节,应鼓励居民出力(粉刷墙面)、出物(捐助家具、绿植、墙画等)。同时,遴选典型案例汇编成册,为基层提供生动的“样板”。
“依法治理”有新招
杨浦区着眼回应社区微治理法治需求,创新推出社区法治专员制度,由区司法局以统一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方式,为每个居民区配备1名法治专员。法治专员发挥身份优势,就社区遇到的矛盾纠纷,主动牵头搭台,提出专业建议,推动各方理性议事,为问题妥善解决创造良好条件。
如,平凉路街道明园大楼因电梯更换费用问题,居民、物业公司、业委会之间多次发生矛盾。社区法治专员以上门走访、集中座谈等形式,与居民、物业公司、业委会沟通,有效化解了矛盾,促成了电梯更换。又如,新江湾城街道立足社区人群“年轻化、高知识层次化、高社会阶层化”特点,引入法治类社会组织强化法治赋能,取得了较好效果。
从“线下为主”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
推动社区治理培训数字化转型
居民区书记、主任以及社工的日常工作任务非常繁重,传统的培训既占时间又组织不便,有时候效果也不是很好。为此,杨浦区以推动社区培训数字化转型、讲好社区治理本土故事、追求最佳培训效果为根本目的,以社区云平台为依托,以内容精准化、故事剧本化、形式微视频化、学习经常化、师资多元化、成效可量化等为主要特色,探索打造“微课堂”数字化应用场景。江浦路街道的初步实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一做法不仅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培训不能大规模聚集的问题,还有效提升了社区治理培训效果。